您当前的位置 : 首页 >> 财经 > > 详情

“美酒+咖啡”添加剂眼花缭乱,“融合新品”安全标准谁说了算?

2023-09-07 17:08:20 来源:金融投资报

“美酒+咖啡”添加剂眼花缭乱,“融合新品”安全标准谁说了算?

本文共1717


(相关资料图)

阅读完约4分钟

金融投资报记者 陈雨禾

瑞幸与茅台联名推出的“酱香拿铁”火出圈后,该产品的制作配方很快就被网友们挖掘了出来,即由一款白酒风味的厚奶与咖啡共同制作而成。

这款白酒风味厚奶长长的配料表中,“重油”“重糖”“添加剂多”被网友吐槽。与此同时,在食品行业联名越来越让人眼花缭乱的背景下,“融合新品”的安全标准谁来制订等质疑声音也越来越清晰。

白酒风味厚奶

所含成分至少有23种

查看网友所发的配料表截图,这款白酒风味厚奶所包含的成分至少有23种,其中添加剂就有10余种,而白酒排在第10位,含量仅高于“复配乳化增稠剂”。配制成饮料成品后,所含成分会更加复杂。

网友放出的相关配料表

有观点指出,虽然相关包装上并未标注具体的脂肪、糖分含量,但从“配料表排位越靠前含量就越多”的普遍规律看,其排位居前的炼乳、稀奶油、无水奶油、氢化椰子油等均含有大量脂肪,而白砂糖、果葡糖浆都是糖分,而且添加剂种类繁多,是否属于健康饮品自然令众多网友担忧。

对比此前广受关注的茅台冰淇淋配料表,冰淇淋虽然同样多油多糖(每100克原味冰淇淋含16.4克脂肪和17.2克糖),但没有氢化植物油和果葡糖浆,且茅台酒的添加量(2%)也在配料表中标明。

有行业人士指出,在此前不少食品饮料联名活动中,不少品牌为吸引更多顾客购买,过量加糖的情况并不少见,但随着近年来人们对糖分、脂肪等健康标准的认识逐渐提高,类似联名产品遭到诟病的情况并不少见。

记者梳理发现,今年7月喜茶与周大福联名、奈雪的茶与动漫IP“魔卡少女樱”联名等相关产品,也曾遭遇过“少糖还是巨甜”“糖精味很重”等网友吐槽,被认为过度加糖而不顾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。而金融投资报记者近期尝试酱香拿铁也发现,即便选择“无糖”档位依然很甜。(详情:茅台+咖啡刷爆朋友圈!白酒股纷纷上涨,酱香拿铁“真香”还是“潮流”?)

“美酒加咖啡”

是否健康引热议

“美酒加咖啡”的搭配是否健康也引发了网友热议,“咖啡配白酒不是人人都可以”一度成为热门话题。

近日人民网、央广网等均有报道指出,咖啡因和酒精都属于刺激性和兴奋性配料,对人体血管有扩张效应。如果大量混合饮用,容易引起失眠、多梦、亢奋,对神经系统有刺激作用。

图据人民网

具体影响方面,咖啡因不会帮助肝脏代谢酒精,但其让人兴奋的作用会让人更难感受到醉意,因此可能会不知不觉喝下更多的酒,从而增加酒精对肝脏的损害。且咖啡因和酒精都会刺激肠胃,如过量饮用,可能导致胃酸倒流到食管,造成食道炎症和消化不良,此外,咖啡因和酒精混合会导致心率加快、血压升高等。因此肝脏、胃肠不好或有心脏、血压问题的人都不适合饮用。

也有部分网友认为,酱香拿铁中酒精含量较少,主要喝个新鲜感,因此不必太过担心;也有网友表示,最近各种白酒联名款越来越多,不同产品混合可能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确实应该引起关注,最好是有相关监管部门可以帮忙把把关。

联名产品

安全标准谁说了算

值得注意的是,近期人们对酱香拿铁的关注度虽不断攀升,但在咖啡与酒的“融合”过程中,多数人更加在意的还是口味如何,而对融合后新产品的安全、健康问题关注相对较少。

针对白酒与咖啡等各种饮品的“碰撞”会不会产生“化学反应”?融合新品的食品安全标准谁来制订谁来把控?记者拨打瑞幸客服电话,但语音提示“对方无应答”,而拨打茅台方面的电话虽能正常接通,但始终无人接听。

一个是中国白酒的“第一品牌”,一个是有一万多家门店的咖啡头部企业,在市场人士看来,这两家合作也算各取所需,瑞幸提升了其在咖啡行业的综合实力,茅台则能借此使其品牌年轻化提速,进一步优化产品矩阵。

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,茅台和瑞幸都是各自领域的巨头,而食品安全是一切的基础,如果在联名时把控不好,也基本不用考虑其他问题了,因此出现明显问题的可能不大。

不过,此前也确实出现部分品牌联名活动,因食品安全等相关问题而引起争议。

今年5月,一则与喜茶有关的处罚信息引发关注,原因是其与《甄嬛传》联名的一款饮料中混入了异物,因此被罚5万元;去年12月,奶茶品牌沪上阿姨联名游戏IP“光与夜之恋”后,一度曝出“店员要往联动产品吐口水”等恶劣消息,导致相关活动仅开始数小时便草草终止。

在近期多家企业联名取得较好效果后,宣布将进行联名活动的食品行业企业也越来越多。

在部分观点看来,此前无联名的情况下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相对较少,而多品牌、多公司跨界联名的情况下,其间涉及的生产、制作环节也出现明显增加,不同产品所需应用的不同标准也相对容易引发争议。在这种情况下,对联名产生的“融合新品”出台针对性标准,进行针对性监管,或许可以更好地保护消费者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
编辑|贺梦璐 校检|袁钢 审核|廖小涛

本文为|金融投资报jrtzb028(微信号)

未经授权,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,请联系金妹儿

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

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,违者必究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:51120180008

标签: